您好!欢迎光临汇成探测科技,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唐代彩绘瓷的发展表现在它已由单纯的点彩发展成为彩绘

发布时间:2018-03-15 人气:

  唐以前的彩饰以褐色占绝大多数,绿色是极个别的现象。由于长沙窑多种单色釉的出现,不仅使单色彩绘更为成熟,而且为同一器物上施以复彩装饰开辟了道路,因此在同一器物上出现了褐、绿彩或褐、蓝彩。把两种发色金属物绘到同一器物上,使之产生复彩,需要精确地处理好配料,控制好在烧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反应。铜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和铁同施一器上,可产生褐、绿彩,也可产生褐、蓝彩。长沙窑多采取釉下彩装饰,并使之成为主要生产品种,因而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化妆土上彩绘的出现。长沙窑胎质较粗,胎色较暗而不纯。为了减少胎色对釉色的影响,往往在胎上涂一层白色化妆土,以使釉色平稳匀净。如碗、盘内仅四周施釉,中心形成方形、圆形或多边形的化妆土空白,然后在化妆土上用褐色彩笔勾绘花纹图案或书写文字,由于其上无釉,烧成后别有一番情趣,给人以素雅之感。这种技法在陕西铜川市唐代黄堡窑也曾大量使用,不过那里是用黑釉汁在素胎或化妆土上绘出黑花,称为素胎黑花瓷。

  长沙窑自1960年公布调查结果以后,引起了国内外陶瓷学者的极大关注。这是因为它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可归纳如下。

  题材多样的贴花与印花装饰。模印贴花片多贴在器嘴或器耳之下,并涂斑彩。贴花的题材较广,人物如胡人、武将、菩萨、骑士、舞人等,动物有飞禽如鸾凤、鸿雁、鸳鸯、对鸟、双鱼等,走兽有狮子等,植物有椰枣树、棕榈树、葡萄等。其中鸳鸯、鸟、鱼均成双成对,并且双鸟成对吻状,象征爱情幸福、昌盛有余。印花的印模可以是通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局部印模可直接在成形的壶、罐器壁上印出花纹,并涂以斑彩;或直接在碗、盘坯体的内底上印出花纹,然后施釉。通体印模是在与之相同的器形坯体上印出通体花纹,胎壁外印花多为双鱼、飞雁、游龙、花鸟、树木等,器内印花多为飞鸟、鸿雁、莲花、宝相花及图案花纹。

  首开用文字装饰之风。长沙窑匠师把书法与诗这两种艺术融为一体,来装饰瓷器,如“鸟飞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白玉非为宝,黄金我不须;怀念千张纸,心藏万卷书。”还有关于道德标准的词句,如“羊伸跪乳之义”,“牛怀犊之恩”,“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关于商旅活动的诗,如“人归千里去,心画一杯中;莫道前途远,开坑(航)逐便风”。关于自警的格言,如“罗网之鸟,悔不高飞”。还有少量瓷器上书写有阿拉伯文字,如“真主伟大”,“真主仆人”。另有书写年款的,如“开成三年”等。

  长沙窑盛于晚唐五代,以多种釉色、器形、釉下彩绘、模印贴花、文字装饰及化妆土上彩绘为其特色,受到世人的瞩目。它不仅在国内各地大量发现,并且在亚非20个国家、86个地点亦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有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显然系受到伊斯兰文化的某些影响。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影响,是长沙窑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彩绘卷发异国女郎、男士及耶稣基督依在圣母玛丽亚胸前的画像是否与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关?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唐代彩绘瓷的发展,表现在它已由单纯的点彩、条彩与斑彩等彩饰发展成为彩绘,并且已作为一种生产品种而出现。从技术角度来看,此时除用铁来作为金属呈色剂生产褐色彩绘瓷外,还用铜作为呈色剂生产绿彩瓷、蓝彩瓷或红彩瓷,用钴来呈色生产青花瓷。生产釉下彩绘瓷的窑口有湖南长沙铜官窑、四川邛崃窑、河南巩县窑、陕西黄堡窑。
 
  它突破了当时仅能生产单色釉青瓷或白瓷的局面,可生产多种色釉瓷,如酱釉、绿釉、白釉、蓝釉和红釉等。色釉种类增多的原因是人们对金属呈色剂的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掌握。长沙窑是较早用铜作呈色剂的窑口之一。铜在氧化焰高温中能烧出孔雀绿色釉;在还原焰气氛中,并在一定的氧化锡(SnO)起还原剂的作用下,又能烧成绿釉和红釉;长沙窑的蓝釉与蓝彩也是用铜作为呈色剂烧成的。

  它是将彩饰发展成彩绘、将单彩变成复彩、将彩绘瓷变成主要生产品种的窑口。彩绘与前面所述的彩饰有根本的不同。它能用彩色来绘出图画,即在瓷胎表面用彩色线条勾勒或平涂来构成各种物像。所绘题材广泛,既可以是自然景物,如山水、祥云、石塔、茅舍、水草、花、叶、树木;也可以是动物,如禽鸟、走兽;或人物,如仕女、婴童、卷发异国女郎、卷发异国男士和耶稣基督依在圣母玛丽亚胸前的画像;还可以是几何图案画。这些民间瓷画深受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影响,兼有写实与写意的画风,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花鸟画中,匠师仅用简洁的数笔就把鸟的各个部位在动态中的结构特点准确地描绘出来,即使是静态中的鸟也勾画得颇为传神。至于荷莲、小草、枝叶、花卉更是绝无繁琐细碎,着笔不多,但把握住了其自然浑朴的姿态。

  唐代彩绘装饰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青花的出现。用一般的概念来说,青花就是用氧化钴作为呈色剂绘在坯胎上、罩以透明釉后一次高温烧成的白地蓝花瓷器。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青花瓷最早出现于河南省巩县窑。其窑址位于巩县白冶河(上游名称)、黄冶河(中游名称)两岸的白河村、大黄冶村、小黄冶村、铁匠炉村。前面已经说过,巩县窑是唐三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重要的白瓷产地。文献记载,“开元中河南贡白瓷”。这里所说的白瓷应是巩县窑产品。从数次窑址调查来看,白瓷应是本窑的主要产品。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内出土的一批白瓷中,有些与巩县窑产品完全相同,证明本窑产品确曾当作“贡品”。巩县窑还生产绞胎瓷和黄釉、绿釉、褐釉、青釉、黑釉瓷。另外最近30余年的考古发现证实,巩县窑还生产青花瓷。

  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一片青花瓷枕残片,为白地青花,所绘题材为散叶纹夹菱形纹。以后在扬州又发现7批、30余片青花瓷。这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981~1984年对巩县窑址进行调查,也发现一些青花瓷片。与此同时,人们对传世品中具有唐代特征的青花瓷进行了重新的考察,并对扬州、巩县窑址发现的青花瓷片及个别传世品进行了理化测试,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唐青花瓷用氧化钴作为呈色剂,所用钴料含锰量低,并有少量铜。国产钴料含锰量高,故唐青花所用钴料非为国产,可能是从国外进口的。第二,唐青花的胎、釉化学成分接近河南巩县窑的白瓷和唐三彩,且巩县窑址也发现有唐青花瓷。故唐青花应产自河南巩县窑。

  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市望城县境内的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的湘江岸边,范围约5公里,总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创始于唐代初期,衰于五代。长沙窑在文献上没有记载,考古工作者分别于1955、1957年对此窑进行了调查,1964、1973年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1983年又进行了发掘。发掘的3座窑炉均为龙窑。其中陈家坪窑保存完好,窑呈斜坡状,长34米,宽近4米,坡度约20度。火膛、火门、风道、烟孔、烟道及窑床壁用土砖砌成,窑壁从第九层砖开始起券。底部有多层烧结面,窑内残存匣钵、垫饼、垫环等窑具。

  长沙窑瓷胎呈灰白色,也有青灰、灰黄和酱色,火候在1200℃左右,没有真正达到瓷化程度。釉色多样,有青、黄、绿、蓝、酱、红、白等。器物种类丰富,生活用具有壶、罐、碗、盘、杯、洗、灯、烛台、香炉、瓶、盒、枕;文房用具有砚、砚滴、笔洗、镇纸、印盒;玩具有胡人俑、胡人骑马俑、马、象、牛、猪、羊、子母羊、狮、子母狮、狗、子母狗、鸟雀、鸡、鹅、鱼、龟、蛙等。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