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陶在西周时期较少流行,但东周以后又逐渐盛行,特别是战国时期在洛阳地区尤为突出,此地的战国墓中经常发现,出土数量相当可观。我国彩绘陶以泥质灰陶为主,绘彩前先施上一层白色陶衣,然后用黄、黑、白、蓝、红、绿诸色绘出各种几何形或动物形图案,色彩绚丽,线条流畅,花纹有单色或多色的绹纹、带纹、三角纹、网纹、菱形纹、锯齿纹、S形纹、雷纹、涡纹、云纹、柿蒂纹以及动物形纹等,施彩的器类有壶、盒、鼎、盆、豆等。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彩陶壶,出土的数量多,纹样亦复杂多样,有的通体遍饰各种花纹,有的在壶腹中部分隔绘出青龙、白虎、朱雀,或绘龙、虎、雀等动物图像,有的动物图像穿插于云气纹或卷云纹之间,带有神秘色彩。
彩绘陶在秦汉时期又进入一个发展期,尤以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为鼎盛。洛阳烧沟汉墓出土彩绘陶785件。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共出彩绘陶299件,占全部陶器的51%。由此可见,当时彩绘陶是很发达的。彩绘陶纹样丰富多彩,有鸟兽纹、狩猎纹、云气纹、几何形纹几类,在器物的外表从口部至腹部绘成多道纹带,少者4组,多者达9组,纹带间以线条分隔;色彩有红、赭、绿、青、蓝、黄;鸟兽纹为主题图案,有青龙、白虎、朱雀等;狩猎图有二马相随飞奔、骑士回首张弓射箭;云气纹与几何形纹种类繁多,且富于变化。彩绘花纹线条纤细,精巧流畅,为汉代陶器中的珍品。彩绘陶的器类复杂多样,除最常见的壶外,还有鼎、豆、钵、、耳杯、盒、盘、巵、碗、案、鼎盖与鸡、狗等动物形彩绘艺术品。宁夏银川出土的彩绘陶鸱,造型小巧别致,形态栩栩如生,是一件难得的彩绘陶珍品。洛阳汉陶彩绘艺术之娴熟高超,可能与战国时盛行彩绘陶的传统有关(见图4~7)。汉彩绘陶的纹饰仿自漆器,彩绘陶可能就是当时最为昂贵的漆器的代用品。
彩绘陶是指器表施有彩绘纹饰的陶器。它与一般彩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施彩程序上的区别:彩陶是入窑前施彩,彩绘陶则是在烧成后施彩;彩陶的彩纹入水不脱,彩绘陶由于加彩后未经烧烤,极易剥落。彩绘陶是用红、紫、黄、白、青、绿、蓝、橙等不同颜料彩绘的,纹样既有几何形图案,又有动物形图像。彩绘陶出现较早,在大约距今6000多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或墓葬中即已发现,泰安大汶口、兖州王因、胶县三里河和广饶傅家等地均出土有数量不等的彩绘陶,色彩以红、赭、白为主,纹样有涡纹、网纹与平行条纹等几何形花纹,施彩器类有豆、鼎、壶、罐等。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一批彩绘陶,多以黑陶衣为底色,上施红、白、黄彩花纹,或以红色为底色,上施黄、白彩纹样,主要花纹有涡纹、云纹、回纹、圆点纹、条带纹等几何形图案和龙纹、变体动物形图像等,器类有豆、盘、盆、瓶、罐与壶(见图2)等,其中,彩绘蟠龙图的陶盘是最富特征之作,这件色彩斑斓、形象逼真的蟠龙图,是迄今所知中原地区最早的蟠龙形象。据研究,龙盘是一种礼器,龙纹可能是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它的发现,对探讨中国龙图腾崇拜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据考古发掘资料,汉代彩绘陶只发现于墓葬中,不见于居住遗址,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彩绘陶是专门作为随葬品而生产的,就是作为明器用的。汉代彩绘陶艺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它以流动的线、柔和绚丽的色彩表现了风云流转以及鸟兽奔腾的宏大气韵。
商周时期彩绘陶多采用黄、红、黑、白等色彩相互搭配绘出各种几何形图案,常见的花纹有云雷纹、涡纹、菱形纹、锯齿纹与蟠螭纹等,施彩器类有罐、壶、豆等。人们在内蒙古赤峰夏家店遗址下层遗存发现一批彩绘陶。这批陶器多于随葬的陶器上施彩,陶胎呈橙红色,表面黑色经磨光,器表以红、白两种颜色勾画各种几何形花纹,器类有盂与鬲。在赤峰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发现较完整的彩绘陶20多件,采用红、白或黄色彩画不同图案,常见的纹样有云纹或卷云纹、三角纹、回纹、条带纹等,也有少数动物形图像,施彩器类有葫芦形罐、四足杯、鼓腹罐、鼎(见图13)与少量尊、豆等,器物造型古朴典雅,构图华丽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