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水库位于东阿县铜城街道大秦村,水库在去年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埋藏文物,随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阿县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进驻现场并组织发掘。在前期的工作中,初步探明水库内存在一座寺院遗址和一个村落遗址。遗址位于水库偏东部,距地表深约6米,上部覆盖有厚厚的淤泥层,核心区域南北长约145米、东西宽约110 米,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仅清理了淤泥下的地表遗迹,未能继续向下发掘。从出土遗物判断,遗址的时代从北魏末年一直延续至后周宋初,由于延续时间较长,破坏比较严重,未能发现属于北朝、唐代的遗迹,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建筑为后周天齐大王行宫。
近日,记者在东阿县文物管理部门获悉,在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东阿大秦水库施工过程中,发掘出一座大型古寺遗址,根据出土铭文,初步判断遗址原为北魏定国寺、唐代龙兴寺和后周天齐大王行宫。这是山东所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宗教遗存之一,天齐大王行宫遗存在目前国内已公布的考古资料中属于首次发现,为研究泰山神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资料,为厚重的东阿历史宗教文化再添丰富积存。
唐代龙兴寺虽已不存,但行宫范围内出土较多与龙兴寺有关的遗物,如开元二十五年龙兴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青釉碗底墨书“龙兴寺”,唐开元九年造像题记、景云二年造像题记、线刻人物供养等。龙兴寺至少应建立于初唐,可能毁于盛唐之后。
据该县文管所副所长张召刚介绍,遗址内出土的一通刻于北魏永熙三年的功德碑中提到“定国寺主、寺都维那”,疑定国寺即北魏末年的遗址所名,这一时期的遗物主要有大魏造像题记、北齐河清三年造像题记、乾明年间造像台座等。
遗址内出土的北朝碑刻、石造像、墨书瓷器、圆形方孔纸钱、椽木、坐斗等均属重要发现,填补了该地区的考古空白,对于研究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佛教传播、水文变迁、民众信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10月13日,记者在东阿县文物管理所看到了这次出土的部分文物,有石像、石碑等,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件保存完整的器物。据参与此次发掘的东阿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荣介绍,这可能与和唐代的那次毁佛运动有关。
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为“天齐王”,宋代晋为“天齐仁圣帝”。天齐大王行宫南北最长约84米、东西最宽约70米,四面有断续存在的围墙。行宫内以前后主殿、石香幢、香火坛、门址构成的中轴线为中心,主要建筑东西对称分布,中轴线东西两侧为厢房建筑群。行宫范围内出土文物种类丰富,制作精美,主要有功德碑、石佛像、石佛像台座、陶瓦当、陶建筑构件、木制品、瓷片、铜钱等遗物,此外香火坛中还出土有疑未烧透的圆形方孔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