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二届考古学大会上,一些令人震撼的考古新发现让我们窥见5500年前的史前文明大交流,它的端倪可追溯到约8000年前。
植物考古学家赵志军认为,虽然稻谷已成为河姆渡文化重要的食物资源,但是稻作生产并没有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通过采集获得的野生植物,例如菱角、芡实、特别是橡子,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资源之一。同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情况也很相似。
比如,湖南省常德澧县的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稻田之一,但同时也发现了菱角、薏米、芡实、冬瓜等。赵志军说,这是一个定居的农业社群。
动植物考古学都发现,在距今5500年前后,本土驯化的农作物如水稻、粟、黍、大豆,以及家养动物如猪、狗等稳定地成为各地人群的食物来源。这意味着,定居生活方式成为主流,人口和聚落数量都迅速增长。
考古学家认为,就像按下了一个“按钮”,史前中国主要的文化区域在这次超过以往的、密切而深刻的互动中,孕育出最初的“文化共同体”,开启了持续千年的大发展。
在浙江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考古出土了大量动植物和人骨遗存,其中包含大量稻谷遗存,显示河姆渡人已经从事稻作农业生产。数支出土的木桨,证明了长江流域船运历史的悠久。
在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家发现新石器遗址数量竟扩张了5倍。扩大的村落令社会组织更加复杂化,地区间的文化互动也随之增多。比如,当地半地穴式的房屋和彩陶与黄河仰韶文化极为相似。
人群迁徙的能力也在提高。造船技术和利用淡水生物的悠久传统激励河姆渡人跨海迁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认为,这次移民可能开启了人类跨海移民的大门,是后来南岛语族扩散的最早萌芽。
进口黄金探测仪器|小巧好用的探测器价格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