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发掘中,有很多发掘出来的文物需要修复,文物修复是田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流程之一。这里仅以常见的陶器里的容器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要进行器物碎片的清理。特别是有些破损处的茬口,要剔除泥土,清刷干净,以免拼接不严,出现缝隙,造成器物变形。
其次,是器物的复原。复原的前提是必须有口、腹、底各部分都能连接起来的残片。复原时,先是将已经拼对好碎片的口、底、足等有特征性的关键部位挑出来;或者从器口修起,或者从器底修起,最后连接器物中间的腹部。
再次,是器物的修旧如旧。补上残缺部位的石膏多是白色的,与器物本身的色差较大。如果用于展示,则有些还要涂上颜料,把器物做旧。做旧的原则是既要修得像,又要修得不像。修旧的颜料应选择与器物原色协调,但又不完全一致的色系,以显得器物的色差不是太大,远观看不太出来,近看细瞧的话,修补的痕迹要能分辨得清。
还有,是拼合器物碎片。即像现代游戏拼图那样把碎片一个个地对接起来。要根据器物各个部位的形状、颜色、质地、薄厚、纹饰等分门别类加以排列,再按照相近部分找寻相关结构造型上的部位,并注意弧度。对接得上的器片都要在背面画上连接的记号,找到两三块就粘起来,不然很容易错乱。
最后,就是器物修补。考古出土的陶器保存情况常有两种现象:如果是墓葬里出土的,器形一般比较完整,因残损缺失而要修补的部位不多;但像房址、地层等出土的陶器的破碎情况比较严重,需要修补复原的部位较多。不论哪种情况,器物缺失部分的修补多是用柔软的熟石膏慢慢地填入缺口补上,再用细砂纸轻轻摩擦,修整找平。如果有纹饰的,也要尽可能地原样复原出来。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