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汇成探测科技,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龙坦村发现龙坦窑址

发布时间:2018-07-12 人气:

  龙窑窑炉 位于发掘区中部,编号为Y1,头南尾北,方向为353°。窑炉(残)斜长15.86米,水平长约15.32米,前后段坡度大小不等,前中段约13-21°,残存后段稍缓约10-12°。窑炉前端近窑头处宽1.08米,往后逐渐加宽,中段宽约1.96米,往后有收窄的趋势,后段仅存窑炉西壁,东壁不存,具体宽度不详。窑顶坍塌,无法复原窑顶及投柴孔的分布情况。窑壁由砖块及筒形匣钵错缝平砌,残存0-3层不等,高度0-0.76米,窑壁内侧有坚硬的烧结面。该窑炉保存情况相对较好,现存火膛、窑床、窑门、柱础石等结构,窑尾段不存。窑顶坍塌,无法复原顶部及投柴孔分布情况。火膛位于窑炉前端,平面形状呈半圆形。形制特殊,与窑床没有明显分界。窑床中部最宽,约1.96米,两端稍窄,前端1.08米,后端1.7米。窑床底部铺沙,烧结面较明显,近窑壁处略厚。窑床上残存有少量匣钵,其中前段较少,中部较多但较杂乱,后段不存。窑尾不存,无法复原排烟室等情况。窑门残存2处,分处窑炉东、西两壁。其中东壁窑门保存情况较好,平面呈外八字形,宽0.46—0.85米,门道墙由砖块、石块及匣钵砌成,门道底部有较为坚硬的烧结面。柱础石位于窑炉西部,距窑炉西壁约0.6米,应为护窑棚所遗留。柱础石分两阶,南(下)、北(上)各一块,且南部平铺,北部侧立。南部柱础石长0.31、宽0.26、厚0.17米,北部柱础石长0.3、宽0.14、厚0.25米。
  本次考古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系统调查。为了探明该区域内的窑址及窑业资源分布情况,我们对窑址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内存在5处窑址点,分别为龙坦、太官岭、韩家坊、窑墩和碗垃山窑址。从窑业资源分布来看,窑址所在地区为丘陵地带,植被茂密,可为窑业生产提供丰富的燃料;瓷土矿资源丰富,在窑址对面的冬瓜岭和缸坵两处地点有高岭土矿分布;窑址群南部紧邻苏庄溪,可为窑业生产提供丰富的水源和便利的运输条件。第二部分,窑址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掘共布设探方7个,发掘面积为350平方米。
  淘洗池 位于发掘区东部,西部临近窑炉,编号为CH1。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长1.92—3.06米,宽2.24—3.04米,最大深度为0.55米。坑壁竖直,平底。北壁以匣钵及石块砌筑,底部残存细瓷土颗粒薄层。
  匣钵挡墙 分处发掘区东西部,编号为DQ1和DQ2。DQ1平面呈不规则直线形,长3.2米。墙壁分为南北两排,由筒形匣钵和石块砌成,并以泥土填充。DQ2平面呈不规则直线形,长2.12米。墙体由筒形匣钵砌成,间以碎匣钵及瓷片填充。两道挡墙均应起分割窑业生产作坊和废品堆积的作用。
  前期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主要分两部分,即野外实地踏查和文献资料调查。前者包括地面标本采集、断坎剖面观察及重点区域钻探。后者主要是基于家谱和方志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目前已收集到的家谱资料有成书于民国十三年的《开西龙川续修宗谱》及《南阳詹氏宗谱》、方志资料有成书于明崇祯四年、清顺治九年、康熙二十二年、雍正七年、乾隆六十年、光绪二十四年民国三十八年及1988年成书的诸多版本的《开化县志》。
  龙坦窑址位于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龙坦村。1982年野外调查时首次在龙坦村对面的茶山上发现多处瓷片堆积。1985年又对该处作了详细复查,采集了部分标本,据此初步推断该处为元代始烧的窑址。为了进一步探明该窑址的时代、生产面貌及与周边地区尤其是景德镇地区制瓷业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并在考古发掘基础上进行文物保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开化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揭露出较为理想的地层堆积,出土了包括瓷器、窑具等大量遗物,为探索窑场烧造历史、产品结构及窑业技术等方面问题提供了详实资料。
  储泥坑 位于发掘区西部,编号为K1。平面呈不规则半圆形。坑口东西长1.48—1.83米,南北长1.08—1.46,深度为0.24—0.36米。坑壁竖直,残见加工痕迹。坑内储存有大量瓷土原料。
  考古发掘 首先是聚落考古理念,探讨窑址与古村落、古道路及古河流的关系;其次是窑业生产操作链理念,从备料、成型、烧成等环节指导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再次是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理论,采用探方发掘方法进行野外作业;第四是对出土遗物进行从釉色、器类及装饰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统计;第五是多种科技手段的运用,包括全站仪测绘、近景摄影测量、无人机航拍等。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