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4日,该书译者、原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与读者见面交流,分享流失文物的前世今生。
一件文物的流失往往比想象中复杂。收藏家、博物馆研究员、古董商以及文物所在地管理者、政府官员无不牵涉其中。
以龙门石窟的文物流失为例。1932年,博物馆研究员劳伦斯·史克曼在北京古董商的店铺里见到龙门石窟的碎片:“一只只单手、头像碎块、浅浮雕佛龛装饰和铭文碎块。”史克曼联系到古物保护委员会成员袁同礼,建议他在龙门石窟部署一些警察。而袁同礼认为,“那种帮助没有必要。除非外国人停止购卖。”
在另一位美国博物馆研究员普艾伦的笔下,龙门石窟是如此遭受蹂躏的:石窟附近的村民白日袖手旁观。到了夜晚,男人们蹚过河水,从石窟表面敲掉碎块,卖给北京古董商的代理。在北京,人们对碎块进行拼接,并根据照片和拓片制作复制品。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两幅浅浮雕作品《帝后礼佛图》《帝王礼佛图》便是经由这一过程,由史克曼和普艾伦分别买下碎块,拼接完整后送回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并非所有文物都像圆明园兽首一般,流失过程清晰且广为人知。随着越多越多的中国文物出现在艺术拍卖市场。人们不得不直面一个问题:我们的国宝是怎样流失到海外的?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海外学者。2012年,牛津大学研究员卡尔·梅耶和谢林·布莱萨克发现,他们不清楚美国众多博物馆馆藏中国珍品的来历。“我们找不到任何与其有关、为非专业读者撰写的书籍。”为此,他们研究了大量个人书信、文件、历史记录,成书《谁在收藏中国》,试图还原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以美国人为首的西方收藏家如何获得中国艺术品的一段历史。
2015年,该书被评为《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华盛顿邮报》评价:“读过之后,你在展览上看到这些外相祥和的艺术品时,将会因它们经历过的狂风暴雨而颤抖。”
各方利益交织角力,共同促成了文物的外流。卢芹斋曾在信中为自己辩护:“如果从总统手中购买一件东西不合法,那么,谁还有权出售?如果当时合法,现在又不合法,又会有多少古董商和收藏家遭遇相同处境?”
此外,书中还记录了美国间谍乔治·凯茨收藏明代家具的过程、洛克菲勒家族每一代人之间关于中国艺术的不同品位、奥委会前主席艾弗里·布伦戴奇是如何拥有全美最大量的中国青铜器收藏等。
国外收藏者并非都是唯利是图之辈。乔治·克罗夫茨博士曾负责保管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的中国收藏,一位古董商向他提供了一尊龙门石窟头像。克罗夫茨认为将头像偷运出中国的收藏行为是可耻的,于是将其买下,并送还给中国政府。讽刺的是,没过多久,古董商再次拿来了同一尊头像向他报价。他再次买下,这次,他把头像留在了博物馆。
从西安到美国费城,唐太宗随葬的昭陵六骏的经历同样复杂。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被盗取后,先是被送给陕西督军陆建章,以“博取他的欢心”。随后,袁世凯为庆祝自己登基把它们运往北京。极可能在袁家协助下,古董商卢芹斋得以把两件骏马浮雕运至美国。
法国作家雨果曾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写: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2013年,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中国。他开通新浪微博,底下的留言有相当一部分都在质问:英国什么时候归还鸦片战争期间从中国取走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