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鸣认为,昭通与大约100万年后的山西黄土高原上的榆社盆地发现同一属的标本,水獭能够从东南亚到中国西南、华南再到华北,跨越多个纬度和气候带,显示这一类群独特的迁移扩散和适应能力,为研究这一新种的分类进化史、地理分布和形态功能分析提供了重要信息。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项目负责人认为,水塘坝新近纪古生物化石群项目自2010年立项以来,确认了一批新属新种,并已经发现昭通中华乳齿象、似獾泰国水獭、昭通麂等动植物新属新种化石。这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水塘坝可能成为我国南方最晚中新世时期地质、古脊椎动物和古气候研究典型地点的地位。20多个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正在分工合作研究,目前已发表10多篇具有影响的研究论文。
一年前,一篇科学论文在自然出版集团子刊《科学报告》上发表,揭开了“最后的古猿”——昭通古猿在600万年前在昭通幸存之谜。而昭通古猿化石的发现地点也在昭通水塘坝。
据研究表明,当时的昭通盆地具有温暖、湿润的东亚季风气候,降水季节性变化显著,使昭通古猿和水獭有了一个长期适宜生存的地理环境。湿热的森林环境以及部分植物提供的果实和种子,可能是昭通古猿的重要食物来源。而浅水沼泽环境的水塘坝有丰富的螺壳和贝类及水生植物,是水獭的重要食物。这些因素都可能是晚中新世昭通古猿和水獭成功生存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最初目的是寻找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人类起源缺环,找到了古猿幼年头骨。昭通剑齿象、中华乳齿象、似獾泰国水獭等动物是意外发现的伴生动物。水獭化石的发现地点与昭通古猿的发现地点相隔大约5米,发现地层层位比古猿发现的位置稍低,而且它们大体上都属于同一时代。”发现化石的野外发掘队队长、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说。
为什么昭通能成为古猿和水獭新种的起源地和古老物种的避难所?昭通水塘坝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物种演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