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在一个伊斯兰时期灰坑出土了一件青花瓷碗。青花瓷是我国元朝创烧的瓷器,其青花就是伊朗进口的钴料烧成的,在明清时代大量出口到欧洲。伊朗曾经属于蒙古帝国的伊尔汗国,青花瓷器也自然大行其道。不过,伊朗人并不满足于从中国进口青花瓷,而是开始仿烧青花瓷,15世纪更为普遍。这次发现的青花瓷碗就是一件仿烧品,碗的造型和花纹都有意模仿中国产品,但是技术没有学到家,花纹简单而且模糊。其实在伊朗历史上,这不是第一次学习中国的陶瓷技术:在11和12世纪,伊朗人就从中国宋代的单色瓷吸收灵感,烧出了光泽油亮的釉陶。
伊朗介于地中海文明与东亚文明、欧亚草原文明与印度文明之间。19世纪就有欧洲学者前往发掘,但对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界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而有关史前丝绸之路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纳德利土丘的发掘,由于其优良的地理位置和漫长的历史,将为我们探讨古代丝绸之路、冶金技术、农作物和家畜传播,提供大量的新鲜资料。在伊朗,我国投入的学术力量很少,只有若干研究波斯文学和语言的学者,研究伊朗历史的几乎没有,研究伊朗考古的更是空白。而在历史上,两国曾经发生过密切的文化联系,与现在冷淡的学术研究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现在我国学者到伊朗做考古工作,才迈出了第一步。不过,这次中伊合作,除了研究古代丝绸之路,还交流了发掘方法和钻探技术,因而延续了丝绸之路的精神:接触和交流。
这次中伊考古合作,不仅是一次学术合作,而且是一次考古工作方法的交流。我方不仅有发掘人员、测绘人员和科技考古学家,还带去了探沟发掘法和钻探技术。在伊朗,无论本国的还是外国的考古学家,一般采用2米见方的探方,从土丘顶部往下一直挖到生土。这种方法能够获得地层,但是无法解决其他问题。这次采用了大探沟发掘法,布了一条长达30米、宽2米的探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获得地层资料,而且可以获得较大范围人类活动的信息。这次合作也引进了我国的钻探技术。钻探是我国考古学家调查遗址的传统方法,在发掘一座遗址以前做全面的钻探,以便了解整个遗址(墓葬、居址)的范围和地层。而过去伊朗考古学家一般采用小探方发掘来了解一座土丘的范围和深度,费时而且费力,无法大规模实施。我方带去了探铲和精通钻探技术的研究人员,手把手将钻探技术传授给伊朗同行。在传授过程中,双方完成了一系列工作,既了解纳德利土丘的范围、深度,也了解土丘周围的文化地层。
纳德利土丘规模巨大,历史久远。根据前人的地表调查,它是一圆形土丘,使用年限从铜石并用时代(公元前4500-3600年)一直延续到伊斯兰时期(公元651年至今),前后延续近6000年。19世纪,土丘顶部还有城堡,周围还有一圈城墙,但是这些城堡已经消失,而城墙坍塌殆尽。
怎样发掘这样一个大型土丘?中伊联合考古队制定了一个长期工作计划,逐步收集资料,研究上述问题。2016年11—12月,中伊联合考古队做了为期24天的田野工作。首先做了全面调查,经测绘,土丘基础的直径达185米,土丘现存高度为20米,底部在现存地面以下5米。最后,发掘了一条长30米的探沟,跨越土丘内外,由此发现了从铜石并用时代到伊斯兰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伊斯兰时期的土坯墙和两层淤土非常引人注意,说明这里曾经两次长时间积水,因此留下了很厚的淤土;而在积水离去之后,人们又在这里活动,留下了陶片和兽骨等遗物。在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堆积中,考古队发现了土库曼斯坦纳马兹加风格的彩陶和里海南岸戈尔干平原的灰陶,揭示了伊朗北呼罗珊省与中亚和戈尔干平原之间的文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