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汇成探测科技,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黑陶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器物

发布时间:2018-03-18 人气:

  山东龙山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诸城呈子遗址为代表,出土的黑陶与灰陶数量差不多相等,袋足鬶、罐形鼎、高柄镂孔豆、蛋壳陶高柄杯等为代表性器物。中期以胶县三里河遗址为代表,黑陶明显增加,以盆形鼎为主,次为小袋足鬶、蛋壳陶粗高柄杯、甗、三足盘、罐和单耳杯等。高柄杯的杯身饰有竹节纹或镂孔。甗是新出现的器物。晚期以潍坊市姚官庄遗址为代表,黑陶占绝对优势。袋足鬶、盆形鼎、鸟首形足双腹鼎、盆、碗、尊、瓮与侈口鼓腹杯等为代表性器物。蛋壳陶盘口高柄杯与冲天流小袋足鬶,造型新颖别致。

  黑陶质地细腻,表面磨光,而呈黝黑光亮者尤为突出。陶器的外表修饰以素雅光洁为其特征,故多为素面,有部分施有纹饰。纹饰常见者有弦纹、压印纹、刻划纹、篮纹、附加堆纹与镂孔等。刻画的纹样有三角形、斜线、垂直线或平行线纹多种。镂孔多施在豆把上,孔呈圆形、三角形或长方形等。镂孔往往与弦纹、波纹、竹节纹相间排列,饰在精致的薄胎高柄杯上,使造型更加玲珑精巧。

  黑陶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龙山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2400~前1900年,因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先发现而得名。又因为这种文化的陶器最占优势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就有“黑陶文化”的称号。出土黑陶器的龙山文化遗址或墓地已发现200多处,经过发掘的有龙山城子崖和两城镇、胶县三里河、日照东海峪、诸城呈子、潍坊姚官庄和鲁家口、茌平尚庄、徐州高皇庙与泗水尹家城等十多处。黑陶器在制法、质地、色泽、造型与纹饰等方面都有其独自的特征。制法都采用轮制技术,从器身观察,可知所用的陶轮是一种用活动的小棒使之转动的快转轮,而精制的陶器薄壁只有经过某种旋盘的方法才能制成。陶胎越薄越均匀,则要求快轮的旋转速度越高,轮盘的安装也越要稳定。黑陶内外透黑,表面呈漆黑色,光泽美观。器壁薄如蛋壳,厚度大都在0.5~1毫米之间,有少数器物的盘口部分厚度只有0.3毫米左右,可见以蛋壳比喻其胎之薄并非夸大之词,故美其名曰“蛋壳陶”是名副其实的。黑陶选用的陶土都经过精细的淘洗,土质细腻。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燃烧的氧化和还原的原理,黑陶在烧成后期主要采用氧化焰,就是在烧成将近结束时用烟熏,进行短时期的渗碳,而获得黑色陶。黑陶的烧成温度一般达1000℃左右,其质地比一般的红陶、灰陶器更为坚硬牢固。当时能够制造胎质轻巧、造型优美的黑陶器,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经达到了高度发达的水平。
 
  黑陶器的产地除山东地区外,在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或墓地也发现不少。良渚文化的陶器以泥质黑陶为主,表里皆黑的薄胎蛋壳陶与山东龙山文化同类器酷似,属同一质地的器物。但良渚文化的黑陶多数是属于灰胎黑皮陶,胎质比蛋壳陶软,烧成温度也相对较低,制法除采用轮制法外,还兼用手制与模制,三足器的足部系分别模制后再粘接在器腹上。器表除素面者外,常见的纹饰有篮纹、绳纹、弦纹、刻划纹、锥刺纹、波浪纹、附加堆纹与镂孔等。镂孔工艺较发达,仅在豆把上的镂孔就有多种形式,既有圆形与椭圆形的,也有窄条形与弧边三角形的。器类有杯、盆、簋、尊、釜、鬶、盉、豆、鼎与大口尖底器等。其中宽把杯、柱足盉、贯耳壶、圈中盘、竹节形细把豆、鳍形足或丁字形足鼎等是良渚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器物。

  黑陶器类多样,常见的有罐、鼎、甗、碗、盆、豆、杯、盘、盂、盒、壶、瓮、盉与鬶及各种各样的器盖等。其中以罐、豆、鼎、碗、甗、杯的数量最多,也是黑陶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其器体上多附有器耳或把手以及带管状流,作鬼脸式或环状足的鼎为山东龙山文化所独有。一些器物或小型附件如盖钮、器足都塑造成鸟的形象,陶鬶似乎就是以鸟为原型制作的。仿鸟造型也是山东龙山文化的一大特点。

  山东龙山文化某些陶器与大汶口文化相似,如鬶、鼎、豆、单耳杯与高柄杯等都是两者共有的器物,并且在造型、纹饰上存在着承袭演变的关系。大汶口文化比山东龙山文化的年代要早,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发展。在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的磨光黑陶片上阴刻有云雷纹与饕餮纹等纹样,与商代青铜礼器上的装饰花纹如出一辙,表明两者的关系极为密切。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