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汇成探测科技,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考古工作者在浙江西南偏僻山区发现釉质如玉的龙泉青瓷

发布时间:2018-01-22 人气:

  龙泉窑产品以厚胎薄釉刻画花瓷为主。胎厚,首先是因其产品并非高档,而是面向广大市场,畅销全国各地,远达内蒙古、新疆等边远地区,并大量出口到亚、非诸国,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打捞韩国新安海域元代沉船,十一次发掘出土中国瓷器20661件,其中龙泉青瓷12352件,占59.7%。另一个原因是因其坯料中氧化铝的含量较低,厚胎可避免在高温煅烧时器物变形和下塌。龙泉窑碗、盘瓷胎下部较厚重,可能还与其叠摞装烧有关。薄釉,是因在南宋晚期以前使用石灰釉。釉是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用来配釉的原料,主要是瓷石。釉灰是用石灰石和凤尾草(或稻谷壳等)分层堆积起来煅烧而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有少量的石英和钾、钠化合物,石灰是釉的主要助熔剂。釉果、釉灰分别用水调成稠度适中的泥浆后,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俗谚“无灰不成釉”,就是这个意思。釉灰少的用于细瓷,釉灰多的用于粗瓷。五代和北宋龙泉瓷釉的氧化钙(CaO)含量高达13%~16%,钾、钠的含量仅占3.8%。故称为石灰釉。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黏度较低,易于流淌。故釉层薄、釉面光泽度强,有玻璃质感。厚胎薄釉龙泉青瓷的装饰以刻画花为主。这是因为由玻璃组织的石灰釉,透明度强,能清晰地映出刻划纹饰。到元代时,其装饰技法则颇为繁复,有刻、划、印、贴、镂、雕、堆、塑、褐斑彩等,尤以开光、露胎印花较为新颖。

  龙泉县地处浙江西南偏僻山区,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较少。由于其地处青瓷之乡,在越窑、瓯窑、婺州窑衰落以后,龙泉窑便异军突起,得到迅速的发展。龙泉县境内山岭连绵,峰高谷深,蕴藏着丰富的制瓷原料;森林茂密,为烧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浩荡瓯江之上游——大溪横贯县境,汇集了无数山涧溪沟,水源颇丰。无数勤劳智慧的匠师在大溪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创造出举世闻名的龙泉青瓷,成为中国古瓷中又一颗灿烂的明珠。

  本世纪龙泉窑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2006~200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龙泉县小梅镇大窑村枫洞岩窑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明代早期瓷器,特别是出土了一批为官府和宫廷生产的“官器”。2008~2009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河下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有一龙泉窑瓷片唯积坑,出土龙泉瓷片10余吨,所属时代为元——明成化时期,其中有些是为明宫廷生产的“官器”。上述两项龙泉窑瓷的大发现,再结合北京清宫旧藏的211件明龙泉青瓷进行综合研究,说明了龙泉窑确为明代宫廷烧造了部分“官器”。这些研究证实龙泉窑在明代前半期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是其发展的最后亮点,其产品再次行销世界各地。

  龙泉窑在胎釉工艺上的革新。南宋中晚期,龙泉窑在生产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厚胎薄釉瓷继续生产,碗、盘等器物的外壁多刻起脊莲瓣纹。同时它受到南宋官窑的强烈影响,生产出制作精细、式样优美、釉层丰厚、釉质柔和滋润犹如美玉的产品,因而被誉为中国青瓷工艺的结晶。烧制出如此精美的瓷器,需选料极精,“取泥贵细,合油(釉)贵精”。为解决胎体厚的问题,需要将坯体做到尽可能的细巧。就整体器物造型来看,力求做到线条明快、高矮适中、上下协调,给人以怡静的美感。同时把口和足圈底修整得很薄,给人以轻巧之感。另外匠师还根据需求,从古代的青铜器和玉器中寻求适合的样式,仿制鬲、鼎、觚、琮、尊、贯耳壶、七弦壶等。第四期为南宋中期至元代早期,厚胎薄釉与薄胎厚釉两路产品共存,外壁刻起脊莲瓣,为两类制品所共饰,厚胎薄釉盛行外壁单面刻花。第五期为元代中期至明代早期或稍晚,产品分精、粗两档。第六期为明中期以后,龙泉青瓷走向衰落。同时认为南朝至唐五代的丽水县吕布坑窑及庆元黄坛窑是属于“先龙泉”期,与龙泉青瓷无法加以直接联系。

  大约在此时前后,龙泉窑在釉的配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石灰-碱釉的釉灰是由石灰石与木叶(可能是毛竹的枝叶)或砻糠煅烧而成。毛竹灰所含氧化钾(K2O)的含量高达27%,故石灰-碱釉中氧化钾和氧化钠(Na2O)的含量由石灰釉的3.8%增加到4.8%~6.2%,而氧化钙的含量则有所降低,一般均在15%以下。石灰-碱釉的主要特征是高温黏度较高,釉厚而不流,气泡不致变大,故釉面光泽柔和,没有刺眼的感觉。所烧瓷器颇显丰满古雅,具有玉质感的独特风格。故南宋龙泉窑使用的石灰-碱釉可称为创造性的进步,为其生产厚釉高档瓷创造了条件。

  龙泉窑匠师还根据胎色对釉色的影响,采取了与一般瓷胎相反的作法,在胎料中加入适量的紫金土,以提高其铁含量。这样一方面可降低胎的白度,使胎带点灰色调,因而釉色显得更为雅静,也降低了烧成温度。另一方面胎中掺入大量紫金土,在烧成后期冷却阶段经二次氧化作用,使釉层较薄的器口和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和“硃砂底”。一般来讲,胎内氧化铁含量在1.5%~2.5%时成“硃砂底”,在3.5%~5%时成“紫口铁足”。此时龙泉窑器物的圈足修整得极薄,并经过精心刮釉,其“铁足”在青釉衬托下,犹如一圈红光,青红互映,颇为和谐,增添了器物的美感。

  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进行了多次调查,在龙泉、庆元、云和、遂昌、松阳、丽水、缙云、武义、永嘉、泰顺、文城等县发现各时期的龙泉窑址四五百处,构成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其中龙泉县古窑址最多,集中在县南和县东的大溪及其主要支流两岸,以县南大窑最为有名,发现古窑址53处。大窑、溪口、金村、大白岸、安仁口、安福等地的产品质量高,最具有代表性,故这一瓷窑体系以龙泉窑命名。

  关于龙泉窑的始烧年代及其分期,目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南朝时期,丽水县吕布坑窑生产一种青黄釉青瓷,唐代庆元县黄坛窑亦烧造这种器物。此两窑的产品质量较差,但一直在缓慢地发展。到五代末宋初,龙泉金村窑受到瓯窑的强烈影响,生产一种淡青釉瓷器,但时间不长,到北宋中期又恢复了传统的青黄釉瓷生产。南宋前期是龙泉窑迅速发展时期,南宋后期至元代是它的鼎盛期,明代是衰落期,清初停烧。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龙泉青瓷从总体上可分为厚胎薄釉刻画花和薄胎厚釉两类产品。这是研究龙泉窑分期的基本点。第一期为北宋早期,产品为白胎,淡青色薄釉,以纤细划花为主要装饰。第二期为北宋中晚期,产品为灰白胎,青绿色薄釉,多内外双面刻花和饰篦点纹。第三期为两宋之际至南宋中期,产品为厚胎薄釉,内壁刻莲花或S形复线与卷云纹相结合的花纹。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