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遗迹有灰坑、灰沟、墓葬。灰坑从平面形状看有方形、不规则灰坑,底部多为平底,多属垃圾坑。灰坑内出土遗物均较少。编号H16 灰坑开口于2 层下,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北部被隔梁占压,口径0.8 米、宽0.6 米,斜壁、平底,坑深0.3 米。坑内填土为灰褐色土,土质较为紧密。内出陶片、瓷片、砖等,此外还有一只狗骨架。H36 开口于2 层下。平面呈方形,口径长1.6 米、宽0.9 米。直壁、平底,坑深0.2 米。坑内填土为浅灰褐色黏土。内出少量陶片、瓷片,被编号为G7 的灰沟打破。H23 开口于2 层下。坑口形状呈方形,口径长1.2 米、宽0.6 米,壁较直,平底。坑深0.5 米。坑内填土为灰褐黏土。坑内出有陶片、砖块。灰沟共9 条。编号G1 贯穿整个发掘区域,开口于2 层下,为东西向长沟。暴露部分东西长12 米,口宽2.8 米左右,斜壁,平底,沟底宽度0.5 米左右,沟深1.8 米。沟内填土为疏松的灰褐色沙土,含有烧土颗粒、灰烬。内出有少量瓷片、陶片、兽骨。G7 位于编号为1211、1012、0813 探方内,开口于2 层下,为南北向长条状沟,沟内填土为灰褐色疏松黏土, 沟长8.9 米、宽2.1 米。沟底平,深1.5 米,内出陶瓷片、砖块。唐宋时期遗物有陶器、瓷器、兽骨等。陶器多为泥质灰陶,少量褐陶。器形有碗、罐、瓦当、瓮等。
编号M1 墓葬开口于2 层下,墓穴呈长方形,仅剩墓底铺砖,墓葬残长2.6、宽1.9 米,深0.3 米。墓底铺砖呈西宽东窄,在墓底铺砖中部有皇宋通宝、崇宁通宝等宋代铜钱。
商代遗迹主要为灰坑及1 座墓葬。从平面形状看,有圆形、不规则灰坑。不规则灰坑皆为垃圾坑,灰坑内有的出土较为丰富的遗物。圆形坑多为窖坑,灰坑内出土遗物较少。H8开口于3 层下,平面呈圆形,口径1.35米,直壁,坑深0.4 米,坑内填土为浅灰褐色土,内出少量夹砂陶片、兽骨。H34 开口于3 层下,平面呈圆形,口径0.9 米, 斜壁、平底, 底部0.7米,坑深0.4 米。坑内填土为灰褐色土,土质较为紧密。内出少量绳纹夹砂陶片。H48 开口于方内3 层下,平面呈圆形,口径1.6 米,斜壁、平底,底部直径1.3 米,坑深0.55 米,坑内填土为浅灰褐色土,内出少量绳纹夹砂陶片。H49 开口于方内3 层下,平面呈圆形,口径1.4 米,直壁、平底,坑深0.6 米,坑内填土为浅灰褐色土,内出少量绳纹夹砂陶片。商代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骨镞、铜镞等。陶片多为夹砂灰陶。器形有鬲、碗、盆等。编号M2 墓葬开口于3 层下,被M1 打破。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葬残长1.5、宽0.4 米、深0.2 米。墓内填土为浅黄褐色花土。墓内未发现有木棺,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墓内没有发现随葬品。
后李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北侧山前地带。本次考古发掘发现有后李文化层,即第五层,但未发现具体遗迹,只在地层中发现有少量后李文化陶片。陶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陶片均较小、无完整器。发现有器物陶釜口沿,或有附加堆纹或叠沿,均符合后李文化器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