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中旬,“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在苏州博物馆开展,清代名家潘祖荫家族的重要收藏集中亮相。其中,大克鼎、大盂鼎两大青铜重器的珍贵拓片特别引人关注,让人回忆起两鼎的传奇故事。现在,大克鼎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大盂鼎收藏于国家博物馆,都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此前,我们已分享过大盂鼎,本期介绍大克鼎。
关于大克鼎的具体出土时间,上海博物院学者周亚《再读大克鼎》(《上海文博》2004年版)考证认为,应定位为清光绪中期较为妥当。大克鼎出土不久后,被晚清最著名的金石收藏家潘祖荫收藏,大克鼎和大盂鼎齐聚潘府,双鼎生辉。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其捐赠予上海博物馆,成为众所周知的美谈。南北两鼎,同出关中周原,齐归京城潘宅,伏藏苏州潘氏故里,其后辗转,而今分藏京沪。大克鼎镇沪,大盂鼎入京。据介绍,2004年潘达于百岁诞辰之际,上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联合为她举办“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两鼎聚首,盛况空前。回顾两鼎的前世今生,令闻者唏嘘感慨,不知两鼎何时再能重逢叙旧。
大克鼎是威严、庄重的礼器,形制为西周中期圆鼎典型式样。据上海博物馆官方资料显示,大克鼎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于光绪中期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铸造年代为西周孝王(前10世纪末)时期。大克鼎方唇宽沿,口沿微敛,大立耳,蹄足。鼎口沿下饰变形兽面纹,鼎腹部饰波曲纹,鼎蹄足饰兽首,鼎的立耳外侧饰有独特的龙纹。特别是鼎腹部装饰的宽大波曲纹,尤为精彩,令人赏心悦目。有研究者认为,波曲纹是一种变形兽体纹饰,它的出现代表了青铜器纹饰的重要发展阶段,反映了当时审美观念的变化。
大克鼎铸有长篇铭文,内容丰富多彩,书法典雅严谨,向来为各界推重,对研究古代历史及上古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意义。据资料显示,大克鼎内壁铸铭文28行,基本为每行10字,仅有一行为11字,其中合文2字,重文7字,共计290字。内容大意为,其祖“师华父”具美德,辅弼王室,恩惠万民,周王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为出传王命的大臣,记载周王册命克的仪式及赏赐,克称颂天子的美德,铸造这件鼎来祭祀其祖师华父。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