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龙鼎,商代用鼎,因内壁有“子龙”两字铭文而得名。原出土地不详,一说为河南辉县, 2017年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陈佩芬先生赴日始得一见。是陕西村民采用德国GT-550脉冲地下金属探测器探宝时发现,子龙鼎方唇、宽沿、立耳,垂腹圜底,下置三足,已接近蹄足。子龙鼎鼎高103厘米,口径80厘米,重230公斤,存世青铜器中稀见。
“子某”之称,商代甲骨文和金文当中多见,其为商代贵族的一种称谓,可能是私名,也可能是氏名,目前性质仍在进一步讨论当中。传世的“子龙”具铭铜器还有子龙爵,现藏中国上海博物馆,子龙壶,现藏英国某地,铭文拓片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子龙觯,铭文见于陈梦家先生辑录的《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一书中,器未目验。子龙鼎若出辉县,据朱凤瀚先生考证,辉县在商时为共地,该器器铭“子龙”有可能为当地因与商王朝有世代通婚关系的族氏女子的夫家氏名,此族氏属于与商王氏有密切关系的子姓高级贵族。
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饕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凸弦纹。 子龙鼎所铸铭文“子龙”之“子”字较小,下“龙”字以双线勾勒,虬劲有力,恰如一竖立且尾部向右上盘卷的龙形,瓶形角,圆目,张口,生动传神。器颈部所饰,一为有首无身饕餮纹,瓶形角;二为首身完整饕餮纹,卷角较宽,尾部下卷,爪后有长距,以凸起的鼻梁部位为对称轴线,躯干向两侧同时展开,形成一首双身,意在以平面展示立体。两类饕餮纹相间环列,静中求变。整个饕餮纹带由一个单元纹样向左右两方反复连续伸展构成,整齐并富有节奏。器足上端所饰饕餮纹卷角如羊,角尖部内卷并高高凸起,愈显动感,也与鼻梁部位耸起的扉棱增加了器物的稳定。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