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现有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高昌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洞窟和壁画历经不同时期的重修重绘,早期遗存较少,某些窟室存在重绘现象。洞窟形制分为三种:中心柱式、长方形纵券顶式和弯窿顶带回廊式。唐西州时期以后,运用了土坯在崖壁上起券。回鹘高昌以后,这种洞窟建筑艺术达到了很高水平。部分木构建筑反映了高昌地区对中原建筑技术的借鉴与当地和龟兹文化的融合,是了解古代回鹘社会、文化和艺术等的重要窗口。其中弯窿顶带回廊式洞窟形制是目前新疆境内保存最完整的。
壁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麴氏高昌时期、唐西州时期、回鹘高昌王国时期。回鹘高昌王国时期的壁画内容最为丰富,壁画多为大型的佛本行经变图。供养像绘于窟门两侧,以回鹘人最多,晚期窟内出现着蒙古服饰的供养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国外“探险队”的到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再次引起关注。外国探险家在此劫掠了大量的宗教文献和艺术品,轰动世界。其中有17种不同文字书写的手抄本,6种文字的木版印刷品。
麴氏高昌国〔499~640年〕时期的洞窟有18、29、48号洞窟。18号洞窟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该窟群现存能看清壁画内内容最早的一洞窟,前室及甬道和隧道下部在高昌回鹘国前期重新修绘,仅隧道上部和顶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画内容,即绘斗四式平基图案,侧壁绘着圆领通肩式袈裟的千佛,两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势有别,顶部和侧壁交界以写实的手法,仿木结构绘出檩、枋等形象逼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约40公里的火焰山主峰山腰、木头沟河谷西岸的陡崖上,是回鹘佛教艺术中最重要、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一处著名的摩尼教寺院遗迹。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麴氏高昌国时期(499~640年)。唐西州时期(7~9世纪中叶)发展成伊、西、庭州著名的窟寺——宁戎寺,地属西州属下的前庭县,是西州地区重要的佛教中心。回鹘高昌国时期(9~12世纪),本信仰摩尼教的漠北回鹘王室阪依了当地盛行的佛教,在全面继承高昌原有佛教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创造了窟群壁画艺术中的精华,宁戎寺成为王家寺院,13世纪末沦为民间寺院,15世纪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