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至2005年,对遗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探和小规模的发掘,首次发现了一类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遗存。该遗存陶器具有鲜明特征,陶质为灰、黑、红褐夹砂陶和灰、黑、红泥质陶。素面陶大约占三分之二。陶器种类有垂腹釜形鼎、浅盘细高柄豆、直领瓮、带流鬶和筒形杯。该遗存文化内涵非常单纯,在环太湖地区是第一次发现,依据考古学定名原则,称之为“广富林文化遗存”。广富林遗址上层发现了东周至汉代遗存,出土的建筑材料有大型卯榫绳纹铺地砖、兽面纹瓦当,另有青铜生产工具等,充分证明广富林在东周至汉代时期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大型聚落。据专家鉴定,“广富林文化遗存”是新发现的文化遗存,是一种新见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命名为“广富林文化”。
2009年3至7月,在原划定的广富林遗址保护区东侧以外的民宅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约5700平方米,发现了不同时期的房址2座、墓葬11座、灰坑559个、灰沟20条、水井90口等重要遗迹,同时出土了大量陶、石等各类遗物,发掘又获得了丰硕成果。
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过渡阶段的遗存主要分布于本次发掘区的西部与东部边缘地带。遗迹主要有灰坑23个和灰沟2条。出土物以陶器最丰富,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鼎、甗、豆、罐、杯、盆、壶、器盖等。
共发现良渚文化墓葬11座,编号为M41-M51,均属于良渚文化晚期。墓葬分布相对集中,除M46外,主要分布于一土台之上,地势高爽。
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市西南的松江区方松街道,西北和西面较远处环绕佘山、辰山、凤凰山等诸多小山峰,遗址附近地势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3米左右。遗址于1959年发现,后曾试掘。1999-2010年,广富林遗址先后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2008年,对遗址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5个方面有了显著突破:一是开掘面积8000平方米,探方近250方,使遗址的文化内涵大面积地显现;二是遗址的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东周文化等遗存的叠压关系更为清晰;三是进一步揭示了广富林文化时期,当地先民的饮食、居住、墓葬等习俗;四是发现了部分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即遗址东北部的大片湖泊;五是广富林东周文化遗存有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