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遗产保护上以旅游开发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使文化遗产活化这一思路似乎并没有问题。开发初期,政府对纳西族文化进行了大力的发掘与保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20多年来政府苦心经营和多年的宣传营销,让丽江这一边陲小城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屡屡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但是,20年间古城内经营业态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纳西原住民的外迁,使承载了纳西族生活方式的丽江古城渐渐失去其精神内核。纳西原住民的离开并不必然意味着纳西传统文化的流失,但失去了纳西人的古城却显然失去了最生动的意蕴。多年后会是回归,失守,还是变通?纳西人会以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存在于古城之中呢?
丽江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不久,旅游正在升温之中。15年前,我们一行人来到丽江。那是一位纳西族退休小学老师开的家庭旅馆里,院子干净整洁,摆放着盆景,花儿迎着阳光怒放,纳西族老奶奶安静地坐在天井边的竹椅上,客栈老板的儿子在古城里经营着一家刻制东巴艺术品的小店,游人来来往往,但大门一关仍是纳西人的世界,安静而恬淡。
申遗成为近年来各地热衷的事项,但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以及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却远远滞后。以丽江为例,人们并不知晓其因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不清楚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会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这正是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深层意蕴。
15年后的今天再次来到丽江,使我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文化置换已经在不经意间悄无声息地进行。商业开发与古城保护之间的两难命题似乎一直都存在。政治的、市场的、文化的、社会的多元力量在古城狭小空间内的博弈从未停息,只是从开发初期的惺惺相惜到今天的利益彰明,能否殊途同归实现共赢仍有待观察。文化自觉往往指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特性和文化走向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文化责任的自觉担当。
此时的丽江洋溢着一种文化热情和欣喜,古城里店铺的经营者大都穿着纳西族服装,东巴象形文字和图腾刻在木盘上,成为游客追捧的艺术品。夜晚的四方街,人们跳起了欢快的锅庄,游人们加入其间乐此不疲。我们在古城的书店里淘到各种有关纳西族和丽江地域文化的书籍。纳西族因为丽江古城而引人瞩目,人们热情地挖掘着纳西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以增加古城的底蕴。
总之,时尚消费的主题会不断更换,时代在飞速变化,需求也在飞速的变化,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焦虑必然会使文化需求成为下一个热点,期待文化古城的明天会在融合发展中有所坚守有所创造。同时,文化古城更需要留住民族的记忆和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