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这幅丝巾的右下角还印有“意匠登録願第1768号”字样。据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日本国内外观专利名称的代号,说明丝巾系当时在日本国内注册过的专利产品。虽然无法考证到当年丝巾专利登记的内容,但可以得知该丝巾系经过日本国内官方认可,这也证明了当时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大行其道。
与丝巾同步捐赠的还有当年侵华日军所拍摄的一本相册。在这本相册中,有许多照片拍摄于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时,记载了日军在黄浦江、虬江码头、江湾、大场、吴淞、四行仓库等各处的侵略行径。张广胜表示,这一张张相片不仅见证了侵华日军的暴行,详细记录了淞沪会战之全过程,再现了战时上海的真实状态,还是揭露日军侵略罪行不容置疑的铁证。
“陆军工兵大佐高桥胜马”“昭和八年秋于庙行镇写之”……在这幅《申江战焰图》左下方,一行中文记录下画作的作者和时间。据捐赠者叶永烈介绍,这幅画作是他父亲收藏多年的藏品,始终挂在家中客厅最显眼的位置。“这幅由日本军官亲笔所绘的日军侵沪所造成的惨象,记录了一段特殊的历史。父亲始终将其挂在家中,就是希望我们记住过去那段历史,以史鉴今,莫忘‘穷兵黩武总是空’。”
近处,一个个铁丝网扎成的隔离栏,诉说着战火后的凄凉;远处,几幢破落的民房和几棵掉光了树叶的树木,断墙残壁上还依稀可见枪弹留下的痕迹……这幅由侵华日军大佐高桥胜马于1933年秋所作的写实画作《申江战焰图》,如今成为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有力罪证之一。昨天,在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夕,这幅由作家叶永烈收藏的画作首次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办的《侵华日军在上海的暴行文物图片特展》上展出。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一幅日制彩织丝巾,该丝巾由民间收藏家张广胜捐赠,系“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日军为炫耀侵华“战功”而制。此外,还有71件实物展品和50多幅图片展出,它们真实记录了日军在上海地区肆无忌惮地狂轰滥炸和烧杀抢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令人震怒发指的血腥暴行。
展览中另一件实物展品,则是一幅制作精良的丝巾。丝巾以蓝白色调为背景,上面写着“上海凯旋纪念”,位于中央的上海局部地图图式对各日属机构、日军事据点、中国军队军事据点等进行了罗列和标注,四边又各配一幅日军作战或日重要机构图式以作炫耀和宣传。“从丝巾上的照片可以看出,侵华日军为了炫耀其‘战功’,专门制作出来用以其在日本国内宣扬军国主义。”捐赠者张广胜介绍,由于记录“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历史文物很少,这幅丝巾也是日本侵略中国并鲸吞我国大好河山最珍贵的实物佐证。
事实上,按照画作上“昭和八年”的记载,应为1933年作,距离“一·二八”淞沪抗战已经过去有一年半。叶永烈介绍,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驻沪的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将军率领下,奋起抵抗。离庙行不远的吴淞,成了日本陆海军集中攻击的目标。2月22日,日军两万人在总司令植田谦吉的指挥下,由吴淞进逼庙行,十九路军坚决抵抗,战斗空前惨烈,庙行镇被打得断垣残壁。经过战火洗劫,庙行满目疮痍。高桥胜马翌秋去那里,一片凄凉,于是动笔绘下此图。
从画作中,可以见到庙行镇得名而来的泗漕庙。“可以说,这是一幅写实画作,高桥胜马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了当年战争过后的凄凉景象。”叶永烈告诉记者,这幅画作之所以流传到了他的老家浙江温州,是因为高桥胜马系温州第二次被日军攻陷时的日军指挥官之一,任辎重联队队长。1946年春,其父亲叶志超在温州五马街神州画苑见到此画,认为该画是日军侵华的史画,从中可以汲取历史教训,于是将它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