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器透气性能好、吸水率低的特点也适于用作花盆,使花不烂根,易于成活,长势茂盛,落叶较迟;盆壁不渗出水,免于污痕出现,保持花盆清洁素雅,紫盆与青枝绿叶红花相衬托,颇具诗情画意,是室内栽花、制作盆景的最佳器皿。
紫砂器的品种有碗、盘、杯、盆、罐、盒、辟邪、镇纸、雕塑品、仿古铜器和其他工艺品。由于紫砂原料柔韧、可塑性能好,成形方法多为手工,可随心所欲、仔细加工,能做到“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故造型大方、简洁、单纯,具有抽象特征和理性的审美情趣。装饰技法以雕刻为主,刻时讲究刀法,注意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迹外传神的格调。雕刻后尚需用紫砂色料着色。紫砂雕刻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书法有真、草、隶、篆、魏碑、汉瓦、金石、钟鼎文等。绘画则有花草、虫鸟、山水、人物等白描图案。除书画外,尚有印章款识相配。故一件精美的紫砂镌刻,俨如一幅完美的国画,再配以清新醒目的造型,展现了紫砂器独特的中华民族艺术风貌,成为我国陶瓷园地中的一朵长开不败的奇葩。
根据科学工作者对紫砂器进行的理化测试,对其显微结构观察表明其属团粒结构,即原料的原始颗粒是一些组成紫砂的主要矿物(如石英、赤铁矿、云母和黏土等)的共生团粒,其中极少数是单一矿物颗粒(黏土、石英等)。由于共生团粒原料的特点,在烧成体中,形成了双重气孔——团粒间的断续链状气孔和团粒内各物相间的闭口气孔。这种气孔结构使紫砂器的气孔率高、透气性能好。另据测试,紫砂器的吸水率小于2%,说明它的气孔率介于一般陶器与瓷器之间。紫砂器的这种透气性能好、吸水率低的特性很适合用作茶具,因之紫砂茶壶备受称颂而盛行,紫砂艺人以制茶壶而扬名。紫砂茶壶的优点在于,它泡茶不失原味,色、香俱佳。长期使用,能吸收茶汁,积成“茶锈”,故空壶注入沸水亦有茶味。壶内的茶叶不易霉馊变质,可饮隔夜之茶。且耐热性能好,冬天沸水注壶不会冷炸,又可温火炖烧。传热缓慢,便于提携,多日不用也便于洗涤。
附带谈及,广西钦州从清代咸丰(1851~1861年)时开始烧造紫砂器,技艺颇为精良,与宜兴紫砂相类。到光绪年间,钦州紫砂驰名全国,以后曾参加上海及巴拿马展览会比赛,获得优等奖章。
由于紫砂器是一种精致的手工艺品,在明代中晚期盛行饮茶的社会风尚中受到士大夫、文人学士的赏识,对之多有文字记载,在明清两代并有著述传世,同时紫砂器上又多有印章款识,这使我们对自正德以来制作紫砂的著名艺人、名家好手有较详细的了解:正德时期有供春(龚春)。嘉靖时期有四大名家(时朋、董翰、赵梁、元畅)及李茂林。万历时期以时朋之子、供春之徒时大彬最为有名,与其徒李(大)仲芳、徐(大)友泉有“壶家妙手称三大”的说法;与之同时的还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时英、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后谿、陈仲美、沈君用(名士良)、项圣思等。万历以后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陈辰、徐令音、项石埙、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盂臣、葭轩、郑子侯等。清康熙时以陈鸣远(号鹤峰,亦号壶隐)最为有名。嘉庆时有杨彭年、杨凤年兄妹。杨彭年字二泉,与陈曼生合作,成品时刻有“阿曼陀宝”,壶底或壶把有“二泉”款,世称“曼生壶”,为鉴赏家所珍。杨凤年是历来公认的最有名望的制作紫砂壶的女艺人。道光、咸丰年间以邵大亨、黄玉麟较为有名。清代其他制壶能手还有邵友廷、陈光明、王南林、陈汉文、朱石梅、程寿珍、俞国梁等。明清两代紫砂器名艺人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巨匠,对明清两代紫砂工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作品是祖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紫砂器产自江苏宜兴县蜀山镇(今鼎蜀镇),从北宋时期开始烧造,盛行于明代中期,以后不断生产直至今日。它不同于瓷器,亦有别于一般陶器,在陶瓷领域中另成一系,属澄泥陶。紫砂器是用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一般在7%以上)的特殊陶土制成坯体,经1200℃左右的高温、在氧化气氛中素烧而成的,胎体坚致,呈赤褐、淡黄或紫黑色。紫砂器不施釉,但施一种特殊色料,经砑光、烧成后色泽鲜艳,永不褪色,而且表面越用越光润美观,同时紫砂泥色多变,烧出后色泽有多种,更显其妙。这是长期以来紫砂器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