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科蒙乡东一个名叫吉仁台沟口的地方,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经过3年的发掘,发现了众多令人震惊的秘密。这里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的遗存,将人类对燃煤的使用历史上推一千多年。这里2000多粒炭化黍种子的发现,为黍的西传路线提供了最新的材料。这里还发现了与青铜冶炼有关的遗物遗迹,包括坩埚、炼渣和陶范等,显示出这里存在一定规模的铸铜活动……
墓葬共发现80座。其中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的有9座,其余均为早期铁器时代、秦汉时期等晚期墓葬。墓葬形制有半地面石棺墓与竖穴土坑(石棺)墓两种,均侧身屈肢,随葬品有素面平底陶罐、带柄铜镜、铜耳环等。
吉仁台沟口遗址的遗物主要出土在房址地面和上部堆积中,共约1000余件(套)。以陶器和石器为大宗,少量铜器、骨器和铁器等。此外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牛、羊、马等家畜的骨骼。另外,还集中发现2000多粒炭化黍的遗存。
阮秋荣说:“2018年我们在房址区南约1000米处新发现了一处大型高台遗存。它地处喀什河沟口要冲,位置险要。平面大致呈方形,边长约140米。中部较高,边缘略矮,最高处约7米,但因修建水渠、房屋、道路等,高台破坏严重。我们分别在高台遗存东北角和北、南、西侧边缘布设探沟,主要是想探明其确切范围和堆积情况。”
专家经过试掘发现,高台本体120米见方,外周有约10米的坍塌堆积。“高台遗存是吉仁台沟口遗址的又一重要发现。该建筑遗存与房址区相距很近,出土遗物类同,进一步丰富了吉仁台沟口遗址的范围和功能分区。高台遗存地处沟口要冲,沟通东西,向沟外可连接乌吐兰墓地、喀拉苏遗址,向内可连接吉仁台沟口遗址主体区、穷科克遗址、汤巴勒萨依墓地,是将喀什河流域青铜时代遗存串联起来的关键点,地理位置非常关键。最关键的是,这处高台遗存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新疆史前面积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遗存,放眼同时期欧亚草原也难得一见。”阮秋荣说道。
这块台地,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说实话,吉仁台沟口遗址的发现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基本建设而进行的。2015年我们为了配合基本建设进行前期考古时发现了这处遗址,并于当年和2016年对这里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累计发掘面积2500多平方米,揭露房址20座。2018年5月到11月,我们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对这里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多平方米,清理房址17座,窑址两处,墓葬两座,另外还发现了灶(火塘)、灰坑、冶炼遗迹、煤堆等200多座,采集遗物标本1000多件。”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阮秋荣说道。
三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让阮秋荣的团队基本揭开了这个聚落遗迹的全貌,大致理清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房址多数集中分布在台地东部的背风稍低处,中部零星分布,西部有一座单独的大型房址。房址按建筑规模可分为大小两种。
大型房址面积约100至400平方米,共计6座。最大一座位于台地西部,相对独立,很可能是有比较特殊功能和性质房址。以一处标号为F25的房址为例,该房位于台地东部,西南被另外两处房址叠压打破。房址依台地坡度掏挖出簸箕状半地穴式房基,整体呈东南西北向。平面大致呈长方形,面积约204平方米。该房址区域堆积厚达3米,可分为10层,房址本身各类迹象丰富,有柱洞、灰坑、煤堆、烧坑、窖穴、基槽和烧土等100余处。石砌门道位于房址南侧,长方形石砌火塘位于房址中部,二者连线大致构成房址中轴线。房址内出土了大量陶、石器和兽骨。
小型房址面积约20至60平方米,共31座。在台地中部零星分布,大部分集中于台地东部,且多依山梁地形呈阶梯状错落分布。以一处标号为F23的房址为例,它位于台地东南角,东临冲沟,西低东高,半地穴式,西南东北向,平面大致呈横长方形,南北宽约7米,东西进深约6米。房址有5个使用期,发现有较多的柱洞、灰坑、烧土、石堆、火塘(灶)和煤堆等迹象,最主要的是发现了大量煤块、煤渣和煤灰,出土了陶范、石范、炼渣、铜矿石等。
窑址共发现了6处,分属不同时代。其中两处勺形窑规模较大。以一处窑址为例,它位于台地东缘,南北向,由窑室和火道两部分组成。窑室居于南侧,近圆形,口大底小,窑壁及底烧土厚度约15厘米。窑室内部堆积可分为4层,其中第3层又分12小层,均为1至4厘米厚度不等的炭层,木炭多用细枝或草本植物烧成。根据窑址形制及遗物,初步推测其为烧制或储存木炭的窑。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