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是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夏阶段城址,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已经具备象征统治权力的邦国都邑性质。除外城内城外,遗址的核心区域是分布高等级建筑的皇城台。据陕西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介绍,在对皇城台东护墙北段的“弃置堆积”进行清理后,不但发现了长约100米,高8至15米的石墙,还发现了数量超过万枚的骨针。
同样在“弃置堆积”中清理出的还有鹰形陶器。记者看到,拼对出的陶鹰残高50至60厘米,身体部位塑造得栩栩如生,作展翅伸颈状。通过对大量陶片的辨认,类似的陶鹰可能还有10几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说:“如此大体量的新石器时代动物造型陶塑在国内实属罕见,从造型与结构来讲,陶鹰肯定不是实用器,可能与王权或曾在皇城台进行的宗教祭祀公共活动有关。”
同样在“弃置堆积”中清理出的还有鹰形陶器。记者看到,拼对出的陶鹰残高50至60厘米,身体部位塑造得栩栩如生,作展翅伸颈状。通过对大量陶片的辨认,类似的陶鹰可能还有10几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说:“如此大体量的新石器时代动物造型陶塑在国内实属罕见,从造型与结构来讲,陶鹰肯定不是实用器,可能与王权或曾在皇城台进行的宗教祭祀公共活动有关。”
“在龙山时代晚期的遗址中一次出土数量如此庞大且做工精良的骨针还是首次,这些骨针显然超过了石峁先民自己消费的数量,很可能存在石峁与周边聚落进行物质交流的可能。”邵晶说,大量骨针现身皇城台,可能意味着这里曾经存在着规模不小的制骨作坊。
体态硕大的鹰形陶器、数量超过万枚的骨针、百余片集中出土的卜骨……记者在石峁遗址发掘现场了解到,经过一年的阶段性工作,在位于遗址核心区的皇城台,考古工作者清理出内瓮城和主门道遗迹,并在皇城台东护墙北段的“弃置堆积”中集中出土一百余片卜骨和包括万余枚骨针在内的大量骨器。值得一提的是,在辨认拼对后,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造型生动的大型陶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