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蟠龙工艺一直尝试创新设计和工艺,开发出更符合当代审美的新产品。“我们有专业的研发设计团队,每款新产品设计完成后会一起开会讨论,无异议后再进行试生产,并对样品进行各方面的检测”,穆瑞刚说,公司现有200多名一线生产技术工人、设计开发了“历史阳光”和“生命伴侣”两大板块共600余款产品。产品定位不同,制作者和营销渠道也迥异。针对高端市场的限量版或收藏级产品等由大师和高级技工打造,茶具、酒具、餐具等能走进老百姓生活的日用器皿,则交由中级和初级技工完成。
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让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真正走进日常生活,也是穆氏兄弟一直在想的事。他们出生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的一个大家庭中,在11个兄弟姐妹里,接触并且学习过金银细工的就有7人。
和穆瑞田一样,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永军和他的团队也一直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与开发,不过,他们探索的是“1+N”的平台模式:一方面依托“e飞蚁”非遗互联网平台售卖产品,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经营,另一方面将各类非遗资源引入其开发的多个文化产业园区中,与一大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合作关系。
“我们已经和很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品的销量连年稳步增长。”说起这些,穆瑞田十分自豪。
“古老技艺和现代生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键要看能否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穆瑞田兄弟俩成立了蟠龙金属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想要以此进行金银细工的产业化传承。在大学担任教授、深谙经营管理之道的穆瑞田担任董事长,跟着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学过手艺、熟悉制作工艺的穆瑞刚担任工艺总监。
困难显而易见。手工作坊时代,一个师傅带着几个徒弟,产品质量很好把控,成为企业之后,生产量大了,怎样保证产品不走样?蟠龙工艺按照国家技工技术标准,设置了3级9档的技工晋升制度;聘请了金银细工行业专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树文等多位业内大师亲自带徒培训、设计产品、把关质量;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制定了金银细工工艺操作规程和工序质量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统一技术标准、指导生产;由车间主任负责当道工序的质检,质检员则负责成品的质检。除了产品生产依旧是纯手工,供应、生产、营销等环节全部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