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常见问题

金石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一支

发布日期:2018-05-08 浏览次数:

  驯至有清,稽古右文,学术发达。由于帝王喜好,上施下效,金石学进入鼎盛发展的阶段。乾隆敕撰《西清古鉴》《西清续鉴》《西清砚谱》《宁寿鉴古》,古器物著录一时蔚为大观,内容和形式上较之前代皆有所进步。如《四库全书总目·西清古鉴提要》云:“以内府庋藏古鼎彝尊罍之属为图,因图系说,详其方圆围径之制、高广轻重之等,并勾勒款识,各为释文。其体制虽仿《考古》《博古》二图,而摹绘精审,毫厘不失,则非二图所及。其考证虽兼取欧阳修、董逌、黄伯思、薛尚功诸家之说,而援据经史,正误析疑,亦非修等所及。”此说虽略有溢美之嫌,但大体属实。此后,古器物著录不断发展,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著录的书目众多,品类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完善,图像更加精审。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至晚清民国时期,拓片技术,特别是全形拓技术逐渐用于著录之中,这就解决了原先摹画中器形和文字失真的问题,比如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张元济《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等。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伪器杂厕其间,著录项目不够科学、系统等。
  1939年,陈梦家应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之邀,编辑整理《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当时使用的是国外寄来的照片,资料虽不甚全面,但却开启了陈梦家探索古器物著录体例的历程。此后的1946年,他与芝加哥艺术馆的凯莱合著《白金汉所藏中国铜器图录》,可算是陈梦家对于青铜器著录体例的再一次尝试;而1947年撰成的《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著录体例已经完善,堪称古器物著录的典范之作。
  时迁代移,古器物不断重现人世,为藏者所宝,文人墨客或有吟咏。与此同时,古器物在考经证史上的学术价值逐渐为学者所关注,对它们的著录工作也逐渐展开。《史记》中就录有秦始皇刻石的文字,而现在可知的最早著录古器物的专书,当是梁陶弘景所撰《古今刀剑录》。该书一卷,“记帝王刀剑,自夏启至梁武帝,凡四十事;诸国刀剑,自刘渊至赫连勃勃,凡十八事;吴将刀,周瑜以下,凡十事;魏将刀,钟会以下凡六事”(《四库全书总目·古今刀剑录提要》)。不过,该书仅仅是简单的文字介绍,以寥寥十数字说明刀剑的主人、形制和铭文。
  中国目录之学发达,至迟可以上溯到汉代。现在可知的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奉诏校书时分别撰写的《别录》《七略》。二书早已不存,清儒马国翰、洪颐煊、姚振宗等人有辑本。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现在可见的最早且最完整的目录学著作,它以刘歆《七略》为蓝本。当然,这些目录学著作只是专门著录书籍的。
  民国时期,风云际会,学术丕变,中国学术开始由古典时代向现代转型,新的学术范式逐渐建立起来。在李济等人的推动下,传统金石学开始向现代考古学迈进。在古器物著录领域,一些老派学者还延续传统,采用传统的著录方法的时候,陈梦家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游历欧美的便利,开始刻意搜集流散海外的中国青铜器资料,并有意识地从现代考古学视野下探索青铜器的著录体例。
  金石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一支,在宋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古器物大量出现在学者的视野中,学者也有意识地将其用于学术研究,同时,对古器物自身的著录和研究工作也在逐渐推进。朱剑心《金石学》谓:“其间私家藏器,莫先于刘敞;而为古器之学,及著录所藏者,亦自敞始。”刘敞就自己收藏的十一器,摹文图像,撰为《先秦古器记》。此后,有欧阳修《集古录》、王俅《啸堂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洪适《隶释》《隶续》等,是我们所熟知的著录金石文字的名作。除赵明诚《金石录》外,另外几部书都有对金石文字的摹写,并加以释文,有的还加以考证。此外,吕大临《考古图》及《续考古图》、王黼《宣和博古图》更值得表出。三书在既有著录项目之外,更绘出器物的形制,这是金石著录的一大进步。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tc2907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