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深圳汇成探测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殷墟宫殿宗庙区基址是面积最大的遗址

发布时间:2018-10-25 人气:

  20世纪30年代,在宗庙区范围内的小屯东北近洹河地带,考古工作者揭露出房屋基址53座,水沟31条,窖穴和灰坑296个、墓葬(含部分与基址有关的祭祀坑)264座。70年代以来,宫殿宗庙区内又发现两批夯土基址,一批分布在原53处基址的西南,今小屯村西北一片高起的岗地附近,计有大小不等的基址50余座。另一批分布于原53座基址的南面,紧邻今小屯村东北,面积均较大,其中一处凹字形基址已进行发掘。
  殷墟是我国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遗址。从l928年首次发掘至今的80余年间,通过不断调整考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改进技术与方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通过发掘逐渐得知,殷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以小屯宗庙宫殿区为中心,周围分布着众多族邑居址的大型聚邑。殷墟的宫殿宗庙区地势较高,东北两面洹河围绕,西南两面以深壕和外界相隔。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
  在殷墟宫殿宗庙区以外,分布着众多居民点,包括一般性居民点和手工业作坊区。殷墟范围内发现居址的地点有小屯东北地、小屯西北地、小屯南地、小屯西地、大司空村东南、薛家庄村北、高楼庄后冈、薛家庄村西、张家坟、苗圃北地、花园庄东地、花园庄南地、花园庄西北地、王裕口西地和霍家小庄南地、四盘磨村西、四盘磨村北、王裕口南地、白家坟东北地、白家坟村西、梅园庄村南、孝民屯村北及村西北、武官村南霸台、侯家庄南地等处。这些居址普遍堆积有较厚的文化层,普遍发现灰坑或窖穴,以及大小不同的夯土基址和其他居住遗迹。这些居民点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至殷墟文化三、四期时,这些居址进入兴盛期,遗迹的分布范围明显向西、向南扩展,文化堆积增厚,遗存丰富。
  20世纪30年代发掘的53处基址自北向南被发掘者分为甲乙丙三组。其范围南北长350米,东西宽100米左右。据发掘者推测,甲组有l5座,“可能是住人的”,年代最早;乙组有21座,“可能为宗庙”,年代次之;丙组有l7座,“颇似坛的形式”,年代最晚。现已有学者将1989年已发掘的一组3座单体建筑基址称为丁组。由于抗战前的殷墟发掘尚属中国考古学的起步阶段,宫殿区的发掘存在诸多缺陷;建国以来在宫殿区的考古勘察和发掘,也并不充分,对于先前揭露的夯土基址很少复查。进入21世纪,考古工作者曾做过局部试掘,提出各组基址应属“四合院”式建筑,现存形制为当年发掘水平所限。同时对于各组基址的用途也展开了新的研究。有学者认为,甲组基址以甲四、甲六、甲十一、甲十二、甲十三等五座基址为主体建筑,其他基址为附属建筑。整个基址是商王寝宫建筑群,是商王燕寝生活的地方;乙组基址基本上是一个宫殿建筑群的西半部,按照中轴(中轴线过乙一、乙三基址纵向中线)对称原则可以复原其东半部,推断为宫殿区的宗庙所在;丙组基址位于乙组基址西南,其核心建筑是丙一和承载于丙一之上的丙二、丙三、丙四基址,其余均为附属建筑;丁组基址位于乙组基址东南,日前发掘出的凹字形建筑,由北殿、南庑和西厢建筑二座基址组成,东厢建筑已不存在。由其南庑有门道推测,这也应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式建筑。推断为“社”之所在。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