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3-06 浏览次数:
记者了解到,通过采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我国建立了文物资源数据库,目前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同时,按照统一标准为每件文物赋予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编码中包含藏品所在的行政区划、收藏单位和藏品顺序等信息,这也成为每件文物永久的“身份证号”。通过一张张“身份证”,将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等关联到一起,实现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信息化管理。
“这是第一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的文物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调查、文物认定、信息登录等环节,这次普查对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藏品进行全面登记,并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可移动文物名录、各省级文物资源目录和文物资源地图。
“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文物大数据体系,我们就可以及时掌握国有文物动态。”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说,一旦国有文物发生非正常变动,比如突然出现在市场上,我们就可以及时采取挽救、追回、处罚等措施。
文物保护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认为,用科技手段加强文物保护,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有利于文物部门和公安、规划、国土等部门一道,共同确保文物安全;另外,也有利于通过文物名录的公布,推动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的保护合力。
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力量、12.45亿元经费,调查102万家国有单位……这次历时5年的摸底普查到底有啥用?
下一篇:古蜀菁华——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