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1-20 浏览次数:
民族文物,既包括古代民族文物,也包括近现代民族文物。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多处于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受社会及生产发展制约,生产、生活用品多为竹、木、皮等有机物,容易损坏和消失。因此,保存至今的古代民族文物相对比较少,如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些青铜器、岩画等。但更多的是近现代民族文物,且范围广,品类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反映少数民族社会生产的代表性实物。包括各行各业的生产工具、原材料以及成品半成品等。2.能够反映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包括民居、建筑物以及各种传统生活用具、器皿等。3.传统的民族服饰,以及桃花、刺绣、蜡染、扎染等手工艺品、手工工具。4.各类宗教、祭祀方面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崇拜物、经书、经坛、面具、辟邪物、护身符、吉祥物、法衣、法器、占卜具等。5.传统的民族乐器、乐谱、道具。包括各种吹奏乐器、弹奏乐器、打击乐器以及舞蹈服装、道具等。6.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民族工艺品及艺术作品。包括书法、绘画、雕塑、篆刻、刻本、剪纸等。7.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重要文献、典籍和手稿。8.具有民族学、民俗学价值的反映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汉族文物。
此外,民族文物应该还包括精神性或称无形文化遗产的内容。无形民族文物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物的文化信息,除了文物本身可以直观反映的之外,还有一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信息,涉及文物在产生、使用过程所包容的历史、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信息,往往不太容易被领会,很容易被忽略或者得不到正确的阐述。因为这些信息和内容不会直接显示在文物上,必须通过探索和发掘才能得以体现。
民族文物是民族文化形成发展历史的信息物证,是我们研究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昔日相对与世隔绝的民族地区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社会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正在向这块净土袭来,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无形文化遗产,包括民族民间语言和艺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民族民间风俗礼仪和节庆等方面)面临着迅速损毁、消亡和消失的严重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抢救,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文物,只有这样才能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56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们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民族文物是伴随着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而留存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族文物是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记录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也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社会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更是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珍贵教材。
民族文物就是民族文化在物质上的表现,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定义为:“民族文物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近现代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实物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民族文物是“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可见民族文物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从科学技术到宗教信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从民族产生至今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资料皆为民族文物,其中包括考古发掘品、传世文物和近现代民族文物。
民族无形文化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活化石”,包括富有民族特色的历史、神话、传说、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风俗、礼仪、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业过程、工艺技能、生产方式、宗教形式等。无形文化遗产以文化制品的形态存在,是通过科技手段而获取的信息资料,如录音、磁带、照片、录像、纪录片、磁盘、光盘等。这部分资料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广泛、多彩,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物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对民族文物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解读,加深对民族文物的认识和了解。
下一篇:古蜀菁华——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