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11-30 浏览次数:
贵州省彝学研究会副会长、毕节市彝学会会长禄绍康撰文认为,从许多彝文古籍中可以看出,彝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性、独特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科学的先进性、贴近生活的实用性,对研究西南民族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强,西南各省、区对彝文古籍整理、收集、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出版了大量的彝文古籍,如《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六祖史诗》《创世纪》《献牲经》《玄通大书》《布慕词典》《阿诗玛》《妈妈的女儿》《寻药经》《彝族天文史》《宇宙人文论》等等,据有关专家统计,全国各地的彝文古籍多达80000多册,这些彝文古籍种类齐全,涉及历史、宗教、政治、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卫生、哲学、天文地理等方面。
据了解,我省彝文古籍的蕴藏量相当的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毕节市的七县一区中就有16000册,其中七星关有1800册,大方县有2200册,威宁自治县有1100册,赫章县有3000册,黔西县有1150册,金沙800册,六盘水市各区、县共有8000余册,这些彝文古籍为研究西南民族史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史料。
彝族是西南地区的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母系社会时期,彝族先民就利用自己成熟的语言创造了自源体系的彝族文字,在社会上广为使用,并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亚文、哈拉巴文并称“世界六大古文字”。彝族先民就是用这些古老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彝族漫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