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记者提前去馆内打探,第一眼就被蚁鼻钱吸引住了。它只有一个拇指大小,长着一张上尖下圆的“脸”,有深邃的“眼眶”,消瘦的“鼻梁”,和两张哭泣的“大嘴”。它还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鬼脸钱”。别看它个头小,来头可不小。杭州博物馆藏品研究部的徐颖告诉钱报记者,这是战国时期楚国货币,具有较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长着一张鬼脸的楚国货币蚁鼻钱,存活于1.5亿年前的狼鳍鱼古化石,古朴的战国原始瓷罐和西晋越窑双系罐,精美的褐釉灯盏,以及你可能熟悉的雷峰塔砖和黄花梨木箱……昨天上午,这些有颜值有故事更有历史积淀的文物从杭州海关搬进了杭州博物馆。
和杭州博物馆内现有的大多文物不同,这群新“住客”的来源很特殊——它们是杭州海关近年来在进出境各个渠道查获的。
这是杭州海关首次“牵手”杭州博物馆,整批移交文物。
这批文物共77件套,涉及陶瓷器、铜器、木器、民俗、古生物化石等多个重要门类,其中,不乏战国原始瓷罐、西晋越窑双系罐等12件珍贵的三级保护文物。
接下来就是一块砖和一个木箱。这块砖上面印着编号,并刻着四个篆体字——雷峰塔砖。雷峰塔砖体的中间大多有一个洞,提起这个洞,不禁让人想起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过去在民间有个以讹传讹的说法:说是雷峰塔砖体中的洞藏着金子,就有不少人去偷雷峰塔的砖,挖久了,塔就倒掉了。塔倒掉以后,还有人把这个砖捡回去,放在家里镇宅辟邪。”徐颖笑着解释道,“因为吴越国崇佛,其实这个洞里放着经卷,所以雷峰塔砖又叫经砖。”那么,这块砖会不会就是从雷峰塔上偷挖下来的?徐颖说,在民国时期,也有人对雷峰塔的砖进行了再加工,比如做成砚台等,这一块应该是雷峰塔砖做成的参观纪念品。
看起来很日常的木箱其实也不同寻常。“这是黄花梨木箱,这种材质很罕见,应该出自清末民初。”
接下来,杭州博物馆将如何迎接这些新“住客”呢?“首先是把它们保护起来,进一步研究每一件的价值,我们也会挑一些,根据各自年份填补到南馆展厅中。”馆长杜正贤说,研究的时间不会耗费很久。也许下周你再到杭州博物馆,就能看到这批新的宝贝了。
一旁两个对称的木雕牛腿也很吸睛。它们的形状像是直角三角形,上面交错地运用浮雕、镂空雕,讲述着民间故事。浅淡的木质染上了历史的沧桑感,上面的人物依旧活灵活现,风姿犹存。徐颖说,这种牛腿的雕刻较为耗费工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它是房屋装饰的亮点之一。在清末民初,很多大户人家的建筑上你都会看到它,它就依附在檐柱外向上端的位置,承担着屋檐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