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深圳汇成探测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印家桥社区发现下湾遗址

发布时间:2018-08-02 人气:

  下湾遗址虽然发现较早,但未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遗址区域内基本建设接连不断,遗址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尤其是上世纪中后期以来,泸溪县第二中学(1986年迁走)、浦市磷厂(1969年始建,后更名为浦市化工总厂,2005年停产改制)、沅水防护堤(1997年建成)等一批基建项目的建设以后,遗址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其中,尤以位于遗址中心区的浦市磷厂对遗址破坏最甚,许多建筑基槽直接建在生土以下,可以说,厂区内的文化堆积几乎被破坏殆尽。2015年,化工总厂被政府征收拟作商业开发地块,在拆迁和建筑垃圾清理过程中,遗址再次遭受重创。此外,白辰公路及浦市游客中心的修建也对遗址造成了较大破坏。如今,遗址原生地貌已是荡然无存

  下湾遗址是一处贝丘遗址。根据周边环境分析,遗址所处台地依山傍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遗址西北部被白辰公路及“菊花女神”广场占用,再往西即为陡峭的山坡;遗址东部被高大的防护堤覆盖,堤内侧可见很厚的文化层及螺壳堆积,堤外侧断坎目前只见厚达十余米的明清时期冶炼铁渣堆积,因属河堤护坡不能发掘,其下是否还有更早的文化堆积已无法证实,再往东即为沅水河床;遗址东南部及南部属于化工厂尚未拆迁的住宅区(即二期工程拆迁范围)及已经修建好的浦市游客中心停车场,这片区域已无法勘探。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我们对遗址准确边界很难把握,因此,遗址实际面积没法估算。
  本次发掘区域位于遗址东北部。考虑到遗址螺壳堆积埋藏的特殊性以及中心区域大量已被破坏并已祼露出来的遗迹现象,采取10米×10米探方进行发掘和清理,先后布设了三批探方。其中,实际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清理面积(遭受破坏已无地层堆积)约1200平方米。发掘工作自2017年8月中旬开始,直止12月中旬才全部结束。本次工作不仅发掘出大量珍贵遗物,而且还揭露出一批重要遗迹
  下湾遗址(原名“下庵”)地处沅水中游,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印家桥社区。遗址位于浦市古镇北郊,座落在沅水左岸(西侧)一处低矮台地上,属于云贵高原东北部边缘低海拔的山间盆地,沅水经遗址东缘往北注入洞庭湖。1973年,为配合沅陵五强溪水电站建设,湖南省文物部门曾对库区淹没范围内的地下文物进行了全面调查,下湾遗址就是在这次调查过程中被发现的。1980年,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厦门大学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并首次在沅水流域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2016年,为配合白辰公路(白沙至辰溪,白沙为泸溪新县城地名)改扩建工程,湘西自治州、泸溪县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高庙文化遗存。随后不久,湘西自治州政府公布该遗址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为配合泸溪县浦市化工总厂一期工程拆迁和征收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下面将本次发掘基本情况、主要收获及初步认识介绍如下。
  以T20509南壁为例。该探方上部堆积已被破坏,保存下来的堆积还有20层:第1、2层为汉代地层,第3、4层为商时期地层,第5—20层为新石器时代地层。其中,新石器时代地层中,第6—14层和第17—19层为螺壳堆积层,其他地层基本不见螺壳。在这些螺壳堆积层中,虽然土质及颜色区别不大,但各层之间往往有较薄的土层相隔,而且各层内的螺壳密度及结构特征也是有区别的。譬如,有的地层螺壳密集,有的稀少;有的地层螺壳呈粉末状或被焚烧过,有的基本为完整形态;有的地层含炭末多,有的甚至还有成片的烧结面。这些不同堆积的形成,显然不是简单的自然形成过程,而是与人类行为有关的极其复杂的堆积过程
  下湾遗址若能原样保存下来,该遗址文化堆积还是比较丰富的。根据我们本次勘探及发掘情况,遗址北部和西部区域,由于破坏太甚,只在局部接近生土区域保存有较薄的文化堆积。遗址南部区域,由于地势较低,地表以下还有数米厚的近现代堆积及淤泥,常规勘探根本无法操作,因此,南部堆积情况尚不清楚。遗址东部区域,由于靠近岗地外坡,文化堆积保存较好,埋藏较深,地层堆积较为复杂,并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越往东,堆积越厚,而且一般可见大量人们食剩抛弃的贝类外壳(以螺、蚌类为多)形成的堆积,此类堆积最厚处超过3米;二是堆积多呈陡坡状,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上,本次发掘靠近坡底一侧的探方,深度一般都超过5米,个别探方甚至达7米多;三是地层大多不连续,不仅仅是相邻探方地层难以统一,就是同一探方内的地层往往也是呈块状分布,而且,同一地层内不同区域的土质、土色及包含物也有不少差异。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