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提倡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这种结合应是有机的融合,而不是刚性的叠加。
1.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但不等于思想守旧
和气象万千的新器制造相比,文物修复的很多工序和制造并无二致,但修复只能隐在“无形”之中,除了掌握其制造的十八般武艺,复原器物的外形是其目标。可以说,修复是在前人制造的“舞台”上戴着“脚镣”跳舞,这里不允许有个人的随意发挥与创造,修复工艺比制作工艺更复杂、更精准。
没错,修旧如旧是文物修复的最高目标。但是,修旧如旧并不等于思想守旧。相反,要有创新的思维。只有具备创新的思维,才能历史地、科学地认知传统修复工艺,继承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传统修复技术,深刻揭示传统修复技术的科学内涵,才能参透附着于器物上的科学内涵和创新理念,复活器物的精神生命和民族灵魂
2.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研究,但凡有点条件的文博单位都争相添置实验室、文物保护设备。这是令人欣慰的。但在有些地方,在文物保护方面,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使修复工作具有“科学性”,体现“现代性”,一些地方也添置了不少仪器设备,也做些实验,但是,并不十分清楚怎样有效使用这些仪器,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实验的结果能说明或解决哪些问题?这大概是为“科学”而“科学”,为“现代化”而“现代化”吧,或者说,有了现代化的外壳,而缺乏科学的实质内容。装备升级对于文物保护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但怎样利用好装备,科学认知保护对象,认知传统技艺却是更为重要的。我们的装备是为我们更好地研究和保护服务的。
3. 研究与修复的融合
传统修复技艺并不只是形式的翻新或手段的娴熟,而应有理论上的创新和技术上的突破。有这样的现象,从事研究的人往往注重著书立说,写的是大文章、讲的是大道理,但真正上手修复,就有困难。而修复人员有时感到莫名的自卑,因为长期从事具体的修复工作,不太善于总结,也缺少与大家的交流,虽然知道怎么做,做得也很完美,但问起为什么来就说不出个所以然。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里,就存在一种脱节。
只有历史地、科学地总结提炼传统修复技术,把传统技艺上升到科学理论,并把科研成果融入文物的修复实践之中,才不至于研究与修复脱节,才能克服“两张皮”的问题。
4.保护理念融合
文物保护是多学科交叠综合,传统工艺也是五花八门。融合需要学科之间的相互尊重,尤其需要深化对文物保护对象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华文明的敬重。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都是文物保护的有力工具,为了保护对象的永生永续,融会贯通地利用好这些工具,是需要创新思维的。创新需要融合,融合引发并催生创新。因此,各种保护理念求同存异、相融与共,是促进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融合,创新文物保护机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