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告急,为了抢救故宫文物不使落入敌手,专家提出“文物南迁”计划。1933年2月5日夜,北平全城戒严,几十辆板车从神武门出发,直奔火车站,车上装的正是故宫博物院精选、打包好的13427箱又64包文物。押送文物的工作人员中,就有梁金生的爷爷梁廷炜,他们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后向南出发了。
梁氏一家人就这样一直在路上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兑现着那句“人在文物在”的誓言。1949年国民党海军运输舰把故宫南迁文物中的四分之一,共计2972箱分3批运往台湾,梁金生的爷爷梁廷炜作为押运人,带着妻子、二儿子和大孙子梁峨生跟随。大家都以为那是一次寻常的护送,哪料自此一别,不但国宝分散两岸,梁家三代也骨肉分离,直至1972年离世,梁廷炜再也没能回大陆。
爷爷梁廷炜的命运如今看来颇为传奇,梁金生没机会听爷爷亲口讲那些故事,只是在家人聚会时间或谈起些片段,已足够惊心动魄。
抗战爆发后,文物分三批西迁,运往贵州安顺“华岩洞”, 后运往四川巴县、四川峨眉和四川乐山。2900多箱来不及运走,滞留南京。“十多年,文物走到哪儿,我们一家就跟到哪儿。”梁金生说,兄弟姐妹的名字,就是文物流转的轨迹。
梁金生的电脑里,有当年木箱子的图片。箱子长三尺,宽高各一尺,厚实、粗糙,铁皮在边缘裹了一圈,箱口有钉子留痕。祖父就是陪着这些松木箱子南下辗转。后来文物运抵上海,又分五批运到南京。梁金生的父亲梁匡忠跟母亲来到南京追随梁廷炜,一起加入了运送文物的队伍,文物运输的过程中,17岁的梁匡忠正式“入了宫”,也成为守护故宫文物的工作人员。
在北京的梁家人30多年没得到一点亲人的消息,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位曾在台北故宫工作的文物专家来北京交流,偶然提到了梁廷炜。梁金生赶忙代表家人写了一封家书,寄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信件最后辗转到了梁金生的大哥梁峨生手中,几年后,梁家人才真正团聚。梁金生从祖父的同事们口中得知,当时初到台湾,大家还做着随时回去的准备,直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大家才意识到,怕是回不了家了。祖父后来一直在台北故宫做文物方面的工作,一家人虽然被海峡阻隔,却依旧在做同一件事情。
走到四川乐山,梁匡忠认识了梁金生的母亲,结了婚。梁匡忠的大儿子出生于四川峨眉,取名梁峨生;二女儿在乐山出生,乐山古时叫嘉定府,所以叫梁嘉生;梁金生是老三,生在金陵南京;还有个妹妹也生在南京,索性取了梁宁生;最小的弟弟在北京出生,叫梁燕生。